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老友孙补山的深情回应,充满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前四句像老友聊天般自然:我们曾在湘东的松竹邮亭相遇,那是十五年前你我奉命出使的时光。如今你像春归的大雁重回越地(浙江),而我已如褪色的旗帜,不复当年风采。这里用"鸿翼"比喻友人事业高飞,"隼旟"(绘有猛禽的旗帜)暗指自己曾经的壮志,现在却像褪色的旗帜。
后四句转入更深层的思考:在僧堂写诗时总会梦见远方,可即便功成名就(麟阁指功臣画像处),也找不回当年的豪情了。最后两句最妙:我想斩断对尘世的留恋(佛教称超过三夜停留会产生眷恋),向你求取新编的佛经——这既是真心求教,又暗含对友人学问的推崇。
全诗妙在将三十年交情、人生起落、仕途感慨都融入一次寻常的赠诗往来中。没有直接说"我想你"或"我不如意",但通过松竹邮亭的回忆、春水越山的对比、僧堂麟阁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时光的重量。最后用佛教典故收尾,既符合赠诗场景(庵堂),又把中年人的通透心境表达得含蓄动人。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