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身在异乡的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之情,通过自然景物和军营场景的对比,展现内心的孤独与期盼。
前两句写西南山区蜿蜒的青山和军营驻扎在水边的景象,用"虎士"形容士兵的勇猛,暗示作者身处战乱环境。三四句形成鲜明对比:别人在军营系马休息时抱怨花枝碍事,而"我"却独自登楼眺望,思念故乡。这里用"芳枝"暗指美好的事物反而成了他人眼中的烦恼,反衬自己的乡愁无人理解。
五六句写江边刚发芽的柳树和远处静静漂移的小船,这些宁静的景物与热闹的军营形成反差,突出作者独自观景的寂寞。"嫩柳青初泄"的"泄"字用得巧妙,把柳芽初绽的生机写得很有动感。
最后两句用三国时期避难荆州的王粲自比,表示自己终有回乡之日,现在姑且放下帐幕的帘钩,暂时吟诗排遣愁绪。结尾的"幕钩垂"既是实写军营场景,也象征放下愁绪的豁达心态,在无奈中带着希望。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