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黄昏时分的孤独与壮阔心境。
前两句"马嘶白日暮,剑鸣秋气来"用声音勾勒画面:马儿嘶鸣声中太阳西沉,宝剑在秋风里铮铮作响。这两个动态的意象(马嘶、剑鸣)与静态的暮色、秋气形成对比,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又暗示着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后两句"我心浩无际,河上空徘徊"直接抒发情感:诗人的心绪像无边的原野一样辽阔,身体却只能在河边独自徘徊。这里的"浩无际"与"空徘徊"形成强烈反差,展现出胸怀大志却无处施展的苦闷。
全诗短短20字,却包含了视觉(白日暮)、听觉(马嘶、剑鸣)、触觉(秋气)的多重感受,最后归于深沉的心理描写。诗人通过外在景物映衬内心世界,把壮志难酬的孤独感写得既苍凉又豪迈,就像一幅用文字绘就的"秋日侠客图",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天地辽阔、人生苍茫的意境。
吕温
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