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寺晚眺 其一

般若台荒噪暮鸦,香炉峰冷挂残霞。夕阳尽作燕支色,染出秋林树树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的寺庙风景画,语言简单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写实景:荒废的般若台上,乌鸦在傍晚聒噪;香炉峰在晚霞中显得清冷。这里用"荒""冷"两个字,给整个画面蒙上一层寂寥的色调,乌鸦的叫声更添几分萧瑟。

后两句突然转折:夕阳把整片天空和山林都染成了胭脂般的红色,让秋天的树林看起来像开满了红花。这里用"燕支色"(胭脂红)来形容夕阳,把原本萧瑟的秋景变得绚烂热烈。"树树花"的比喻尤其巧妙,明明是落叶的季节,却被夕阳装扮得如同春天般灿烂。

全诗最精彩的是这种反差:前两句写荒凉,后两句写绚烂;前两句是冷色调,后两句是暖色调。诗人通过这种强烈对比,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即便是衰败的秋景,在特定时刻也能焕发出惊人的美丽。这种从凄凉中看到绚烂的眼光,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