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廿二日同长康过西郊法华万寿摩诃诸寺四首 其三

劫火烧残古殿空,曾移钟簴上阳宫。
贝多十万华严字,尽在苔痕藓迹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被大火破坏后的景象,同时也提到了寺庙里的一些珍藏。下面我用现代语言来解析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1. 劫火烧残古殿空: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曾经辉煌的寺庙在大火中被毁,只剩下空荡荡的大殿。这里运用了“劫火”这个词汇,象征着浩劫或灾难,强调了寺庙遭受的重大损失。空荡的大殿暗示着繁华不再,只剩下废墟。

2. 曾移钟簴上阳宫:这里的“钟簴”指的是悬挂钟铃的架子,而“上阳宫”是古代的一个宫城名。这句话的意思是,曾经寺庙里的钟簴是从上阳宫移过来的,暗示了寺庙和上阳宫曾经的辉煌。同时,“曾移”也表明这一切都是过去的事,现在的寺庙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

3. 贝多十万华严字,尽在苔痕藓迹中:这里提到“贝多”(指贝叶经,古代用贝叶刻写经文),以及“华严字”(指华严经中的文字)。华严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贝多十万指的是数量众多的贝叶经卷。这两句诗表达了即使寺庙被毁,但那些珍贵的经文文字仍然保存在苔藓的痕迹中。这里通过“苔痕藓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同时也强调了佛教教义的长久不衰和深远影响。

整首诗通过描绘寺庙的变迁,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文化的敬畏。尽管寺庙被毁,但其内在的文化和精神依然存续。这种对历史遗迹的缅怀,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珍视,使得诗歌具有深深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