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歌颂明代清官海瑞的。全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百姓对海瑞的深切怀念。
开头两句"桐乡遗爱在,民自不忘公"直接点明主题:海瑞虽然已经去世,但他在桐乡(指淳安)留下的仁政和爱民之举,百姓永远不会忘记。这里用"遗爱"这个词,特别能体现海瑞留下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对百姓的爱。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海瑞的为官品质。"一邑清名著"说他在淳安当官时以清廉闻名;"三朝直节同"强调他历经多个皇帝,始终保持正直的品格。后两句通过细节描写:百姓瞻仰他的塑像,村里的老人还在用祭祀的礼仪纪念他,说明海瑞深受百姓爱戴。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用"流离"和"在野鸿"的比喻,暗指当时社会还有很多人流离失所,像失群的鸿雁一样无人关心。这里其实是在反问:现在还有谁能像海瑞那样关心民间疾苦呢?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平实中见深情。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都是对清官的敬仰和对现实的感慨。通过对比海瑞的爱民和当时百姓的困苦,更凸显出海瑞这样的好官多么难得。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让诗歌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实意义。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