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庵雨宿

晏息向秋窗,叶声蔽山雨。
梦浅妙香侵,宵孤百虫侮。
虑尽复谁在,境真安所取。
纷纷岩户间,微觉天花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雨之夜,诗人在山间小庵中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细腻的感官体验,营造出一种空灵幽静的禅意氛围。

前四句写实景:诗人躺在秋窗下休息,听见雨打树叶的声音掩盖了山雨本身。浅眠中闻到若有若无的香气,深夜里各种虫鸣声此起彼伏,仿佛在嘲弄人的孤独。这里用"蔽"字巧妙表现了树叶对雨声的过滤,用"侮"字拟人化地写出虫鸣的喧闹,反衬出人的孤寂。

后四句转入哲思:当所有世俗杂念都放下后,真正的自我在哪里?眼前这清幽的景色,又能抓住什么呢?最后两句突然转换视角:在岩洞间飘落的雨滴中,诗人恍惚看到了天女散花般的奇妙景象。这里的"天花"既是雨滴的美丽联想,也暗指佛教中的"天花乱坠",暗示诗人进入了超脱的禅悟境界。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平凡的雨夜体验升华成精神顿悟。从听雨、闻香、感孤,到放下思虑、产生幻觉,最后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展现了禅宗"明心见性"的修行过程。诗人没有直接说理,而是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由实入虚、由物及心的精神跃升。

阮大铖

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人。明末大臣、戏曲名作家。阮大铖以进士居官后,先依东林党,后依魏忠贤,崇祯朝以附逆罪去职。明亡后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对东林、复社人员大加报复,南京城陷后降于清,后病死于随清军攻打仙霞关的石道上。所作传奇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