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长辈对早逝才子的深情悼念,通过四个层次展现了逝者的才华与命运,充满乱世中的悲怆感。
首联用"气似兰"的比喻,生动刻画了这位少年才子文雅高洁的形象。"里人谁不信弹冠"用夸张手法,说明乡亲们都相信他必能考取功名,侧面烘托其出众才华。
颔联笔锋一转,揭示了残酷现实:不是才子不够优秀,而是战乱时代摧毁了普通人的人生轨迹。"纵使沉埋性所安"这句尤其深刻,展现了他面对命运打击时保持内心安宁的坚韧品格。
颈联转向抒情,用"涕泪"和"悲酸"这样直白的词汇,既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也暗示逝者诗作中浸透的忧患意识。这里没有华丽辞藻,但字字血泪,感染力极强。
尾联的"铁匣藏枯井"是全诗最震撼的意象——把诗稿封存在铁匣里沉入枯井,这个举动既是对才华被埋没的隐喻,也暗含"终有重见天日之时"的期望。最后"血已丹"三字,用鲜血的颜色象征诗作中炽热的情感,给全诗留下强烈余韵。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悼念个人,更通过一个才子的悲剧,折射出战乱年代所有普通读书人的共同命运。诗中那种"明知无用仍坚持"的精神力量,超越了时代直击人心。
方文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方大铉长子。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与复社、几社中人交游,以气节自励。方文之诗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早年与钱澄之齐名,后与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著有《嵞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