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韵别沈南疑

称聋自断学杜微,心何曾忧不奋飞。
出慕纷华入道义,瘦以交战胜则肥。
无人幽谷芳自好,猗兰一任知音稀。
东方有士常乏食,霞餐蘖啮聊忘饥。
谁言苦节贞不可,白石久拄青苔扉。
车脂马秣催郡檄,雨雪那顾遥途霏。
东阳爱我忧轸切,腰带为减当时围。
囊装祗载万卷帙,禦冬尚缺毡裘衣。
劝饮既竭床头酒,壮我行色驱征鞿。
此行黾勉从所事,勿以失职思遄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沈南疑分别时所作,通过自述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表达了一种清高自守、甘于清贫的文人风骨。全诗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理解:

开篇四句是作者的自白:他自称"聋"并非真的耳聋,而是像古人杜微一样主动选择远离世俗喧嚣。虽然生活清贫,但内心并不忧愁,反而充满向上的力量。他出入红尘却坚守道义,虽然物质贫瘠("瘦"),但在精神世界的较量中("交战")取得胜利,反而感到充实("肥")。

中间六句用比喻说明自己的处境:像幽谷中的兰花,即使无人欣赏也保持芬芳;像东方隐士宁可吃野菜树皮也不改其志;像坚硬的石头经年累月支撑着长满青苔的门扉,暗示自己长期坚守清贫生活。

接下来六句写现实处境:官府催促赴任的文书到了("郡檄"),即使雨雪交加也要启程。朋友东阳君(可能指沈南疑)为他担忧消瘦,而他自己只带着万卷书籍,连御寒的棉衣都不足。朋友用仅剩的酒为他饯行,鼓励他踏上征程。

最后两句是临别赠言:勉励自己尽职尽责,不要因为不适应就想着赶快回来。这既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友人的承诺。

全诗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物质上可以清贫,但精神必须富足;可以顺应时势出仕为官,但绝不放弃操守。诗中"幽兰""白石"等意象,以及"瘦以交战胜则肥"这样充满辩证色彩的表达,都生动体现了这种精神追求。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把清高自守的文人情怀写得既坚定又充满人情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