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夜听蝉鸣的场景,同时融入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整体意境宁静深远又带着淡淡的惆怅。
前两句写听觉感受:整夜都能听到新蝉的鸣叫,声音从溪水对岸断断续续传来。"嘒嘒"形容蝉鸣声,让人仿佛置身夏夜溪边。突然提到杜鹃鸟的叫声混杂其中,这种鸟常被古人用来表达哀思,自然引出下句"故人闻不闻"——不知道远方的朋友是否也能听到这些声音?这种从景物自然过渡到思念的写法非常巧妙。
中间两句转为视觉描写:卷起帘子看到月光下花影摇曳,闭上眼睛又感觉台阶旁似乎升起了云雾。这里用"冥目砌生云"的虚幻感,暗示诗人可能正在闭目回忆往事,思绪飘远。
最后两句突然拔高意境:诗人希望能和友人一起摆脱尘世烦扰,像传说中西山的仙人们一样,与鸾鸟、白鹤为伴归隐。这里的"谢时"指辞别俗世,"鸾鹤群"象征高洁的隐士生活,表达了超脱世俗的愿望。
全诗妙在将普通的夏夜蝉鸣写得充满诗意,蝉声、月光、花影这些寻常景物都成了思念的载体。从听到看,从现实到想象,层层递进,最后升华到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虽然语言简朴,但把夏夜的静谧、对友人的牵挂、以及渴望远离尘嚣的心情都融合得天衣无缝。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