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媪叹

旱曦赫空岁不熟,炊甑飞尘煮薄粥。
翁媪饥雷常转腹,大儿嗷嗷小儿哭。
愁死未死此何时,县道赋不遗毫釐。
科胥督欠烈星火,诟言我已遭榜笞。
壮丁偷身出走避,病妇抱子诉下泪。
掉头不恤尔有无,多寡但照帖中字。
盘鸡岂能供大嚼,杯酒安足直一醉。
沥血祈哀容贷纳,拍案邀需仍痛詈。
百请幸听去须臾,冲夜搥门谁叫呼。
后胥复持朱书急急符,预借明年一年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对老农夫妇在旱灾和官府逼税的双重压迫下的悲惨生活,像一部现实主义微电影,用白描手法展现了古代农民的生存困境。

开篇就用"烈日烤焦大地,庄稼颗粒无收"的画面,交代了故事背景。老两口饿得肚子咕咕叫,孩子们饿得直哭,锅里只有能照见人影的稀粥。这里用"饥雷"形容饿肚子的声音,既形象又心酸。

接着镜头转向官府逼税的场景。县衙收税精确到毫厘,差役催税比火烧还急,说自己完不成任务也要挨板子。这揭示了底层官吏也是压迫链条中的一环。壮丁逃跑、病妇求情的细节,展现了这个家庭已走投无路。

最讽刺的是"鸡和酒"的对比。农民献上仅有的鸡和酒,对官员来说连塞牙缝都不够,却已是穷人能拿出的全部。老农跪地哀求换来的是拍桌怒骂,夜里差役又举着红字公文来"预借"明年税收,这个"借"字充满黑色幽默——灾年连当下都活不过,哪还有明年?

全诗没有直接批判,但通过"差役挨板子还要逼税""预借明年租"等细节,暴露出官僚系统的残酷。诗人用老农一家的遭遇,折射出所有被压迫者的命运,就像杜甫"三吏三别"的笔法,让读者在具体故事中感受到时代的苦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