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蒙绝句① 山径之蹊

苟能用力可充微,一息昏忘功便亏。
老矣方知深自警,几番茅塞径之蹊。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很接地气的道理:坚持和专注的重要性。

前两句用修山路打比方:只要持续用力(苟能用力),小路也能走通(可充微);但只要稍微分心走神(一息昏忘),之前的功夫就白费了(功便亏)。就像我们平时做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做不成。

后两句是作者年纪大了的感悟:老了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老矣方知),要时刻提醒自己(深自警)。"茅塞径之蹊"这个画面特别生动:杂草丛生的小路,就像我们容易懈怠的内心,需要反复清理才能保持畅通。

全诗用修路比喻修身,把抽象的人生哲理说得像日常劳动一样实在。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的诚恳——白发苍苍还在反省自己年轻时不够坚持,这种真实感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