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四月江南的清新画面,同时流露出父亲对远方孩子的温柔牵挂。
前两句写景:平坦的堤岸刚披上鲜绿的春装,四月的江南美景连画卷都难以比拟。诗人用"一色绿初铺"这个生动的比喻,把新绿的草地比作刚铺开的绿毯,让人仿佛能看到春天鲜嫩的色彩。"画不如"三个字更是巧妙,既夸赞了自然之美,又暗示这美景中蕴含的情感是画笔难以表现的。
后两句抒情:诗人想象着孩子们在紫藤花下读家书的情景。紫色的藤花垂落如瀑,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站在花下,小心翼翼地展开父亲寄来的书信——这个画面既温馨又充满诗意。"遥忆"二字点明这是诗人的想象,而选用"紫藤花"这个意象,既增添了画面的美感(紫藤的浪漫与孩子的纯真相映成趣),又暗含思念的绵长(紫藤是缠绕植物,如同牵挂萦绕心头)。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自然春色与人间亲情完美融合。诗人不直接说"我想孩子",而是通过描绘孩子们读信的场景,让思念之情更加含蓄深沉。四月江南的生机勃勃,恰恰反衬出远方游子对家庭温暖的渴望。这种以乐景写深情的手法,让诗歌既有画面感,又余味悠长。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