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悠远的傍晚景象,充满了禅意与哲思。
前两句写眼前实景:清澈的玉河近在咫尺(可以洗衣裳),夕阳西下时连朱雀鸟都飞累了。这里用"倦翔"二字巧妙地把黄昏时飞鸟归巢的自然现象拟人化,暗示着一天的结束。
中间四句转入意境描写:看着鱼龙归海(溟渤指大海),心里比风雨来得更早感受到清凉。这里"心先风雨"的写法很独特,把内心的宁静感受放在自然现象之前,突出了心境的主导作用。接着写建筑上的高檐像鸳鸯比翼,古老的草丛散发着荷花香,这些意象都营造出祥和安宁的氛围。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只要留住照进六面窗户的明月光辉,智慧的光芒就永远不会消失。"慧晖衣钵"是佛教用语,比喻智慧的传承,诗人用"未全亡"这样口语化的表达,让深奥的禅理变得亲切可感。
全诗通过黄昏景物的层层铺垫,最终升华到对永恒智慧的思考。诗人把日常景物与深刻哲理自然融合,既有"鱼龙归海"的壮阔画面,又有"古草荷香"的细腻感受,最后落在"明月慧光"这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意象上,给人余韵悠长的美感。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