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与老友在湖边寺庙借宿的场景,充满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全诗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复杂的情感。
开篇写空荡的寺庙里摆酒畅饮,老友重逢的喜悦冲淡了孤独感。"壮颜"二字既指酒后面色红润,也暗含豪情壮志。夜深人静时,枕边传来急雨声,窗外是秋色笼罩的连绵群山,这一动一静的对比营造出苍茫意境。
中间四句转入内心独白:梦中还在寻找归隐之地,现实中却为白发忧愁。这里"青溪"象征理想归宿,"白发"代表现实困扰,形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后两句是看透人生的感悟——渐渐明白生命就是要在幽静处("幽若"指幽静之地)像水草一样自由来去,表达出超脱世俗的向往。
全诗妙在将具体景物(空馆、秋山、夜雨)与抽象情思(愁绪、归隐之念)自然融合,既有画面感又引人深思。语言看似平淡却暗含张力,比如"千寻雨"与"万叠山"的夸张对比,把秋夜的磅礴气势写得如在眼前。最后以"恣往还"作结,在沉重中透出一丝洒脱,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寻求解脱的智慧。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