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常熟张孝女传后

孝女心,天上月,万古清光长不没。
孝女颜,雪中花,千秋香艳明于霞。
十龄失怙心如剖,宛转相依惟阿母。
屏除粉盝与脂签,日侍茶铛兼药臼。
窈窕窗前守一经,天然玉立秀亭亭。
螺丸肯画双弯碧,閒煞虞峰入镜青。
传家雅有支机石,笑语承欢自朝夕。
不绣鸳鸯并凤凰,簪花小仿曹娥格。
温凊辛勤二十年,一朝母病痛难痊。
人间那有长生乐,苦乞参苓晓夜煎。
背人偷卷香罗袖,欲倩肌肤延母寿。
空庭悄立月无光,虬箭沈沈催玉漏。
瓠犀深啮臂脂殷,眼波迸裂攒眉山。
一线金刀飞白炼,血痕尽变桃花斑。
烹作羹汤进母食,绕床忍著凄凉色。
岂知母病太沈绵,百转千回医不得。
生身恩重此身轻,代死吁天天亦惊。
一瓣心香虔默祷,椎心欲泣不成声。
悲鸣鵩鸟号风木,户外清霜折慈竹。
白云痛绝影迢迢,愁对寝帏镫晕绿。
香桃骨瘦不胜衣,麦粥微餐药饵稀。
含笑随亲归碧落,雁行肠断惜分飞。
芳名真合标青史,彤管传来凭阿姊。
南国徒夸彼美人,北宫不数婴儿子。
焚香读处首先低,今古何人可与齐。
惆怅琴河寒食节,女贞花发孝乌啼。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感人的孝女故事,用月亮、雪花等美好意象赞美她的纯洁心灵。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孝女的形象塑造
诗人用"天上月"比喻孝女心灵纯净永恒,用"雪中花"形容她容貌清丽脱俗。这个姑娘10岁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放弃梳妆打扮,每天煮茶煎药照顾母亲,像亭亭玉立的花树般美好。

2. 感人的孝行细节
诗中描写了多个动人场景:姑娘悄悄割下自己的肉做药引("深啮臂脂殷"),鲜血染红手臂;她把肉煮成汤喂给母亲("烹作羹汤");母亲病重时她日夜祈祷愿代母而死("代死吁天")。这些具体描写让孝心变得可见可感。

3. 悲剧结局与永恒价值
最终母亲还是去世了,孝女也因过度悲伤随之离世。但诗人强调她的芳名应该载入史册("芳名真合标青史"),认为她的孝行超越了古代著名的孝女典范("今古何人可与齐")。

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是把传统孝道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故事。通过"割肉疗亲"这个极端行为,展现了人性中最纯粹的爱的力量。诗人用"女贞花发孝乌啼"作结,让自然景物也为之动容,使这个悲剧故事升华出永恒的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