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枝舞

□人奉圣□□朝□□□□主□□□□□留伊。
得荷云戏、幸遇文明、尧阶上、太平时。
□□□□何不罢岁□征舞柘枝。
我是柘枝娇女。
□□多风措。
□□□、□住深□,妙学得柘枝舞。
□□头戴凤冠□,□□纤腰束素。
□□遍体锦衣装,来献呈歌舞。
回头却望尘寰去。
喧画堂箫鼓。
整云鬟、摇曳青绡,爱一曲柘枝舞。
好趁华封盛祝笑,共指南山烟雾。
蟠桃仙酒醉升平,望凤楼归路。

现代解析

这首《柘枝舞》描绘了一场唐代宫廷宴会上精彩的柘枝舞表演,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第一,舞蹈的视觉盛宴
诗人用"头戴凤冠""纤腰束素""遍体锦衣"等句子,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了舞者的华美装扮。舞者摇曳着青纱衣袖("摇曳青绡"),转身回眸的瞬间("回头却望尘寰去"),把观众带入仙境般的表演中。这种描写让今天的读者也能想象出当年宫廷舞姿的曼妙。

第二,盛世的政治隐喻
"幸遇文明""尧阶上"等词句暗指当时是像尧舜那样的太平盛世。舞者"来献呈歌舞"的举动,实际上是借舞蹈歌颂统治者的功绩。"蟠桃仙酒""华封盛祝"这些祝寿用语,暗示这可能是为皇帝庆生的演出。

第三,艺术与现实的交融
最有趣的是结尾"望凤楼归路",舞者从仙境般的表演状态("尘寰去")回到现实宫廷场景。这种虚实转换的手法,既展现了舞蹈令人沉醉的魅力,又点明了演出服务的现实目的——用艺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

整首词就像一台穿越时空的歌舞剧,既有"霓裳羽衣"般的视觉享受,又藏着古代艺人"以艺祝寿"的生存智慧。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千年前那场让诗人难忘的宫廷舞会。

史浩

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人,南宋政治家、词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基,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