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鹦鹉一首东阎允德吉士
翠笼高絓层轩举,中有珍禽解人语。
顾影频回席上灯,梳翎却避檐前雨。
左旋右转百态足,忽见昂藏为伛偻。
声名价重出比邻,婉娈情多向儿女。
耳娱目玩能几时,珠沈綵碎随尘泥。
玉环不系芳魂住,绣闼犹疑晓梦迟。
应怜握粟不自饱,吻渴肠空谁得知。
虚令宾客生顾盻,顿觉楹障无光辉。
忆昔携来陇山客,万壑千岩几朝夕。
都将妩色慰多愁,转使欢声成太息。
因思异物难豢养,颇似奇才遭挫抑。
君不见盐车千里驹,长饥至死无人惜。
顾影频回席上灯,梳翎却避檐前雨。
左旋右转百态足,忽见昂藏为伛偻。
声名价重出比邻,婉娈情多向儿女。
耳娱目玩能几时,珠沈綵碎随尘泥。
玉环不系芳魂住,绣闼犹疑晓梦迟。
应怜握粟不自饱,吻渴肠空谁得知。
虚令宾客生顾盻,顿觉楹障无光辉。
忆昔携来陇山客,万壑千岩几朝夕。
都将妩色慰多愁,转使欢声成太息。
因思异物难豢养,颇似奇才遭挫抑。
君不见盐车千里驹,长饥至死无人惜。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只鹦鹉从生到死的悲剧,暗喻了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
前八句写鹦鹉活着时的风光:住在华丽的笼子里(翠笼高挂),会学人说话讨人欢心(解人语),在灯下顾影自怜(顾影回灯),雨天会躲雨(避檐前雨),能表演各种把戏(左旋右转)。它因为才艺出众声名远播(声名价重),对主人也百般讨好(婉娈情多)。
中间八句写鹦鹉之死:好景不长(能几时),最终像珍珠彩绸般破碎(珠沉彩碎)。它的灵魂留不住(芳魂不住),主人还以为它在睡觉(疑晓梦)。可怜它生前吃不饱(握粟不饱),口渴肚饿无人知(谁得知)。它死后,宾客不再围观(无顾盼),整个屋子都黯淡了(无光辉)。
最后八句升华主题:想起当初从深山(陇山)带来时,它用美丽羽毛(妩色)给人带来欢乐,如今却只剩叹息。这就像稀罕动物难养活(异物难养),也像天才被压制(奇才遭挫)。结尾用千里马拉盐车的典故,直指社会浪费人才的普遍现象——再好的骏马,如果只用来拉货,饿死也没人可惜。
全诗用鹦鹉的遭遇,影射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表面写宠物,实则写人间悲剧,特别是最后两句的千里马比喻,把个人感慨上升到了社会批判的高度。诗人用"活着的风光"和"死后的凄凉"作对比,让读者自然联想到:与其把人才当玩物消遣,不如给他们真正的用武之地。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