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山下诣太虚上人云栖别室

闲门向深山,山翠莽回互。
上人龙眠秀,萧然挂巾屦。
自言少年时,几为世网误。
辞家二纪馀,空有捐万虑。
见客久杜口,契我若雅素。
不随云出溪,惟学藤倚树。
如闻竹林僧,复论岩壑趣。
后期指庭梅,裴回不能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深山的高僧(太虚上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境界,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

前四句写景:僧人住所的门安静地面向深山,苍翠的山色在门前交错掩映。这位高僧气质如龙眠山般清秀,生活简朴到只挂着毛巾和草鞋。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僧人远离尘嚣的形象。

中间八句写僧人的修行经历:他自述年轻时差点被世俗牵绊,出家二十多年后终于放下了所有杂念。虽然平时很少说话,但与诗人一见如故。他不像浮云般随溪流飘走,而是像古藤依树那样坚守本心。这里用"藤倚树"的比喻,生动表现了僧人坚定静修的态度。

最后六句写交流感悟:诗人感觉仿佛遇到了竹林七贤那样的高人,听他谈论山居的意趣。临别时僧人指着院中梅花相约再会,让诗人流连忘返。以梅花作结,既点明时节,又象征高洁品格,暗示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令人神往。

全诗通过白描手法,用"山翠莽回互""藤倚树"等自然意象,将深山的幽静与僧人的淡泊融为一体,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让读者感受到摆脱名利束缚、回归本真的生活之美。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