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庐陵(今江西吉安)历经战乱后的荒凉景象,同时追忆了施愚山(作者友人)在此地任职时的文教功绩。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首句"庐陵百战气萧森"展现战火摧残后的肃杀氛围,次句"畴昔耕桑节使心"突然转到和平年代——当年施愚山作为地方官(节使)在此劝课农桑、兴办教育(白鹭书院)的往事。一今一昔,形成强烈反差。
后两句更富画面感:诗人寻找友人当年讲学的书院,却只看见漆黑河洲上飘忽的磷火(俗称"鬼火")。"白鹭讲堂"与"燐火乱宵"的对比,既暗示书院已毁,又透露出物是人非的怅惘。磷火在深夜乱舞的景象,既写实又象征战乱带来的死亡阴影。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和意象反差,表达了对战乱破坏文明建设的痛心,以及对友人政绩的追怀。没有直接抒情,但萧瑟的景物描写中饱含深沉情感,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