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鸟二十章(庚寅) 其十八

有鸟有鸟名鹦鹉,养在雕笼解人语。
主人曾问私所闻,因说妖姬暗欺主。
主人方惑翻见疑,趁归陇底双翅垂。
山鸦野雀怪鹦语,竞噪争窥无已时。
君不见隋朝陇头姥,娇养双鹦嘱新妇。
一鹦曾说妇无仪,悍妇杀鹦欺主母。
一鹦闭口不复言,母问不言何太久。
鹦言悍妇杀鹦由,母为逐之乡里丑。
当时主母信(一作听)尔言,顾尔微禽命何有。
今之主人翻尔疑,何事笼中漫开口。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了一个关于鹦鹉的寓言故事,暗讽了现实中说真话反而遭殃的现象。

诗里说有一只聪明的鹦鹉,被养在华丽的笼子里,会说人话。主人问它听到了什么,它就如实报告说有个坏女人在背后欺负主人。结果主人不但不信,反而怀疑鹦鹉挑拨离间,把它赶回了山里。山里的野鸟们看到这只"会告状的鹦鹉",都围着它叽叽喳喳看热闹。

接着诗人讲了个历史故事:隋朝时有个老太太养了两只鹦鹉,其中一只揭发儿媳妇没规矩,结果被凶悍的媳妇杀了;另一只吓得不敢说话,老太太追问才说出真相。诗人感叹:要是主人当初相信第一只鹦鹉,它也不至于丧命;现在的主人反而怀疑说真话的鹦鹉,那养着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
1. 用鹦鹉象征敢说真话的人,笼子代表受制于人的处境
2. 通过对比两个故事,揭示"忠言逆耳"的普遍现象
3. 最后反问句点破核心:当说真话反而遭殃时,正直的人就会选择沉默

诗人其实是在委婉地批评:社会上常常惩罚说真话的人,结果就是再也没人敢说真话。这种借动物讲人事的写法,既生动又深刻,让人读后忍不住联想到现实中的类似情况。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