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战乱年代写下的生活感慨,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乱世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诗的开头用"千树橘"的典故,说这里虽然盛产柑橘(古代柑橘是贵重物品),但百姓却得不到封君那样的富贵生活,暗示社会的不公。接着诗人用"养拙"形容自己笨拙地谋生,"干戈际"点明这是战乱年代,百姓像受惊的麋鹿一样抱团求生。
"畏人江北草"写得很生动:连江北的野草都让人害怕,可能是因为战火连野草都烧焦了,也可能是逃难时连野草都成了救命粮。后两句写诗人在瀼西靠野菜野果("旅食")充饥,听着巴渝地区的民歌("巴渝曲")度过了三年。这里的"饱闻"用得巧妙,表面是说听够了民歌,实际暗示这三年是靠音乐慰藉才熬过来的苦难岁月。
全诗没有直接哭穷喊苦,而是通过柑橘与野草的对比、麋鹿的比喻、民歌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战乱中普通人坚韧求生的力量。最打动人心的,是诗人在艰难处境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细腻观察,用平凡的景物道出了不平凡的生命力。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