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歌

崑崙高哉二千五百馀里,日月相隐避。
黄河发源下有渥洼水,大宛群马饮其澨。
天马下与群马戏,产驹一日可千里。
滴汗化作燕支水,国人缚藁为人置水际。
久与马习不经意,一朝却被人馽击。
张骞使还报天子,天子不惜金珠与重幣,
期以此马可立致。大宛使人欺汉使,
致烦浞野楼兰七百骑,攻虏其王马始至。
此马初入天廄时,一十二闲无敢嘶。
万乘临观动一笑,盛气从此无四夷。
君王神武不世出,天产神物相追随。
高皇手提三尺剑,蹙秦诛项一指麾。
天下马上得,不闻取马外国为。
龙如可豢龙亦物,马果龙种岂受羁。
徒令物故过半不补失,轮台一诏悔已迟。
此诗欲学旅獒可,光武一牛亦足嘘汉火。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汉武帝为获取西域天马而发动战争的故事,用现代视角可以这样理解:

开篇描绘西域昆仑山的雄伟(高2500多里连日月都躲藏),引出黄河源头渥洼水边大宛国的天马传说。这些神马与普通马群嬉戏时,生下的马驹能日行千里,汗水落地会变成红色河水(燕支水)。当地人用草人迷惑马群,最终成功捕获它们。

汉武帝听说后,派张骞带着重金求购,但大宛国欺骗汉朝使者。武帝大怒,派大将李广利率七百骑兵远征,攻破大宛国都才夺得宝马。当这些天马被关进皇家马厩时,其他马都不敢嘶鸣,汉武帝亲自观赏时得意大笑,认为这彰显了汉朝威震四方的国力。

但诗人话锋一转提出质疑:汉高祖当年靠三尺剑得天下,从不需要外国宝马。真正的龙马怎会甘愿被束缚?这场战争代价惨重(战马死伤过半),直到晚年汉武帝才在《轮台诏》中反思过错。

最后两句点睛:与其学周武王为"旅獒"(西域大犬)兴师动众,不如像光武帝那样务实——他靠一头牛车起家也能复兴汉室。全诗通过天马故事,批判了封建帝王为满足虚荣心劳民伤财的行为,倡导务实治国之道。

诗中"汗血宝马"的传说与战争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用"草人计""马厩噤声"等生动细节,揭示了强权征服的荒诞性。结尾用汉高祖的剑与光武帝的牛作对比,格外发人深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