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后十日晚过大伾山 其三

不分简絜与胡苏,故道谁翻《禹贡》书。
田舍薪茭官赋税,山城沙砾古河渠。
微波竞走催租吏,积雨难通治粟车。
众妙门前重伫立,满衣尘土发萧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农村在官府压榨下的苦难图景,语言平实却充满力量。

前两句用"简絜""胡苏"两种杂草暗喻百姓,说官府根本不管百姓死活,连《禹贡》这样的治水典籍都被篡改(暗示水利失修)。接着展现具体困境:农民要砍柴交税,曾经的良田变成沙地,古河道干涸荒废。

五六句刻画官府催租的急迫("微波竞走"形容差役跑得尘土飞扬)与百姓交粮的艰难(雨后道路泥泞运粮车难行),形成强烈对比。最后诗人站在"众妙门"(可能指道观山门)前,满身尘土、头发凌乱,这个疲惫形象暗示着他对现实的无力感。

全诗通过土地荒芜、官吏催逼、运输困难等细节,揭露了苛捐杂税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没有直接批判,但通过白描手法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