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游云谷约同行者
跻险择幽栖,搴萝结茅屋。
疏泉下石濞,种树满烟谷。
时登北原上,一骋千里目。
云物下逶迤,冈峦远重复。
暂辞忽旷岁,再往恨牵俗。
因悲昨游侣,或已在鬼录(自注:前年元履同游。)。
暄风悟新阳,一雨欣众绿。
明发君莫迟,幽期我当卜。
疏泉下石濞,种树满烟谷。
时登北原上,一骋千里目。
云物下逶迤,冈峦远重复。
暂辞忽旷岁,再往恨牵俗。
因悲昨游侣,或已在鬼录(自注:前年元履同游。)。
暄风悟新阳,一雨欣众绿。
明发君莫迟,幽期我当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与朋友相约同游山林的经历,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感慨。
1. 向往山林生活
诗人一开始就表达了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他选择险峻幽静的地方,用藤萝搭建茅屋,引泉水、种树木,把山谷装点得生机勃勃。这些描写展现了他对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渴望。
2. 登高远眺的畅快
他登上北面的高地,放眼望去,千里风光尽收眼底。云雾在山间流动,山峦层层叠叠,景色壮丽而宁静。这里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暗含了诗人开阔的心境。
3. 对友情的怀念
诗人提到,上次同游的朋友(元履)可能已经离世(“或已在鬼录”),流露出深深的悲伤和物是人非的感慨。这种对逝去友人的怀念,让整首诗多了一层沉重的情感。
4. 珍惜当下,再次出发
尽管有遗憾,但诗人并未沉溺于悲伤。他感受到温暖的春风和雨后新绿的生机,决定再次启程,并鼓励同行的朋友不要拖延,要把握当下,共赴幽静的山林之约。
整首诗的魅力
- 自然与人的和谐: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山林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归隐的愿望。
- 情感的起伏:从登高的豪迈到对逝去友人的哀思,再到重新出发的积极态度,情感真挚动人。
- 生活的哲理:即便有遗憾,也要珍惜眼前,继续前行,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就像一幅山水画,既有壮丽的风景,也有深沉的情感,读来让人既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又体会到人生的复杂与温暖。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