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三十三首

要个无禅底国师,才涉毫芒便取诛。
堪笑这僧垂手处,道无便见有偏枯。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关于"禅机"的讽刺故事,核心在嘲笑那些刻意追求"无禅"境界反而弄巧成拙的人。

前两句说:有人想找个完全不懂禅的国师(佛教领袖),结果刚露出一点禅意的苗头就被否定。这就像现在某些人,嘴上说着"不要刻意",其实比谁都计较,稍微不符合他标准就全盘否定。

后两句画面感很强:那个僧人摆出超然姿态(垂手是禅宗常见的自在姿势),嘴上说"无"(空无),实际行为却暴露了他的偏执。就像现在有些人整天把"随缘"挂嘴边,真遇到事比谁都较真,这种矛盾特别可笑。

全诗的精妙在于用"要无禅反被禅困"的矛盾,揭示了修行中最大的陷阱——越是刻意追求超脱,反而越被束缚。就像有人拼命想忘记某事,结果满脑子都是这件事一样。诗人用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禅不在装模作样,而在自然本真。

释师观

释师观(一一四三~一二一七),号月林,俗姓黄,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岁,入雪峰山投忠道者出家。年二十四,祝发受戒。谒證老衲于澧州光孝寺,扣可庵然、尤溪印于闽中,又从老衲移住饶州荐福寺。宁宗嘉泰元年(一二○一),住平江府蠡口圣因禅院。后历住平江府承天能仁寺、万寿报恩光孝寺、临安府崇孝显亲寺、开山湖州报因佑慈寺、平江府灵岩山崇报寺、临安府西湖澄翠庵、湖州乌回山密严寺。为南岳下十七世,大洪證禅师法嗣。嘉定十年卒,年七十五。有德秀编《月林师观禅师语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