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硕
六岁过闽郡,书声忆满城。
目盲今子夏,心醉昔延平。
尔叔同游息,吾文愧老成。
每分重席煖,相对一灯明。
远海乘桴意,高山伐木情。
愿携邛竹杖,往看离支生。
辟掾青衫旧,趋庭綵服轻。
为言穿木榻,亦未厌藜羹。
宝瑟留飞雁,兰舟及啭莺。
佩怀湘渚赠,绶向会稽迎。
去去江云湿,飘飘鸟雾清。
重来知有意,时我已归耕。
目盲今子夏,心醉昔延平。
尔叔同游息,吾文愧老成。
每分重席煖,相对一灯明。
远海乘桴意,高山伐木情。
愿携邛竹杖,往看离支生。
辟掾青衫旧,趋庭綵服轻。
为言穿木榻,亦未厌藜羹。
宝瑟留飞雁,兰舟及啭莺。
佩怀湘渚赠,绶向会稽迎。
去去江云湿,飘飘鸟雾清。
重来知有意,时我已归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写给朋友陈硕的送别之作,充满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回忆和想象,展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
1. 回忆往昔: 诗人开篇回忆六年前和陈硕在闽郡(今福建)的时光,那时城里书声琅琅,充满文化气息。他提到陈硕像古代的学者子夏(孔子弟子,这里比喻陈硕博学),而自己则像沉醉于学问的延平(可能指李侗,宋代学者)。两人曾一起读书游玩,诗人谦虚地说自己的文章不如陈硕老练成熟。
2. 共度时光: 诗中描绘了两人相处的温馨场景:分享温暖的坐席,在灯下促膝长谈。诗人用“远海乘桴”(乘小船远航)和“高山伐木”(砍柴劳作)的比喻,表达了对自由生活和朴素情感的向往。
3. 深情送别: 诗人想带着竹杖(邛竹杖)去看望陈硕,品尝荔枝(离支),展现了对友人的牵挂。他提到陈硕即将穿上官服(青衫、綵服)去赴任,但依然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穿木榻、吃藜羹),赞美他不慕虚荣的品格。
4. 祝福与期待: 诗人想象陈硕乘船远行,听到莺啼雁鸣,佩带着湘江的赠礼(可能指友情信物),去会稽(今绍兴)任职。最后,他以“江云湿”“鸟雾清”描绘离别时的景色,并期待未来重逢,那时自己可能已归隐田园。
精髓与魅力: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通过日常细节(灯下对坐、分享坐席)和自然意象(乘桴、伐木、荔枝),诗人让读者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和离别的惆怅。最打动人的是诗人对朴素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即使未来各自奔波,依然期待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