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纪念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象山先生),用平实的语言赞美他的学问品格。
前四句说他学问扎实,继承了前代贤人的智慧,能看透真理("知言"指深刻理解圣贤言论),像孔子最优秀的学生颜回一样专注学问,贡献堪比孟子。这里用两位儒家标杆人物作对比,突出他的学术地位。
中间两句转到政治实践:他积极给朝廷提建议("献替"指进谏),管理地方时推行经典中的治国理念("藩经"指地方治理参考经典)。说明他不是书呆子,而是能学以致用。
最后两句写现实场景:儒学官署里庄严地供奉着他的画像,成为江西学子效法的榜样。"垂范"二字点明全诗核心——他留下的不仅是学问,更是做人治学的典范。
全诗层次分明,从学问、事功到后世影响,用具体人物和事例代替空泛赞美,让读者感受到这位先生是"知行合一"的真儒者。语言干净利落,没有堆砌辞藻,反而更显敬重之情。
王有大
王有大,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知金溪县时,曾为陆九龄、陆九渊建祠(《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六《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