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傍晚时分在明月楼举行的宴会,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生动的自然意象。
开头两句写宴会开始时天色已晚,但溪水和山峦在暮色中依然清晰可见,环境洁净无尘。这里用"燕席"代指宴会,显得雅致。
中间四句用拟人手法让自然景物活了起来:杨柳在屋檐前有意摇摆,清凉的月亮多情地从海上升起。香烟像稻穗一样萦绕在彩绘的梁柱间,酒杯中的酒面泛起涟漪,像鱼鳞般闪着金光。这些描写既展现了宴会的热闹氛围,又赋予自然景物人的情感。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奇妙联想:他感觉自己像是乘坐木筏漂流银河的仙人,在银河中漫游后又想返回人间。这个比喻既表现了宴饮的飘飘欲仙之感,又暗含对现实生活的眷恋。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把一场普通宴会写得如梦似幻,展现了宋代文人雅集时那种既享受人间欢乐又向往超脱尘世的情怀。诗中"绿杨有意"、"凉月多情"等拟人手法尤其生动,让整首诗充满灵动之美。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