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棵庭院的桧树,展现了树木的坚韧品格,同时暗含对友人高尚情操的赞美。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写桧树的成长变化:弯曲的树枝高低错落显得茂盛(樛枝高下秀森森),这棵树曾寄托着您不同流俗的情怀(曾寄名卿异俗心)。当年简陋草屋旁的场景已成回忆(草舍一时成往事),现在松树已长到千尺高,投下新的绿荫(松身千尺见新阴)。这里"松身"可能指桧树,古人常将松桧并称。
后四句转向赞美树的品格:树声清雅不混杂乐器的嘈杂(声清不受笙竽杂),刚健的气质能让霜雪都无法侵扰(气劲能遗霰雪侵)。您向来都能真正欣赏这种品格(汉节从来纵真赏),就像谢家子弟的才德美名流传(谢庭兰玉载芳音)。最后用"谢庭兰玉"的典故,将树与人联系起来,赞美友人如芝兰玉树般的高洁品格。
全诗借树喻人,通过桧树的生长变化和坚韧特性,既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力的赞叹,也暗含对友人高尚情操的称颂。语言清新自然,意象选择精当,典故使用贴切而不晦涩。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