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姑苏竹枝词》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的歌舞场景,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写舞者的姿态:舞女弯腰低伏,身段柔软得像弓一样弯曲。她们梳着蓬松如云的鬓发,发间点缀着雀羽装饰,在阳光下泛着斑驳光彩。这里用"帖地""拖云"等动态描写,让画面活了起来。
后两句写歌舞的变化:过去流行的头巾舞曲已被翻篇,现在最时兴的是唱"娜如山"的新调子。这反映了民间艺术不断推陈出新的特点,"翻尽""齐唱"两个动作把这种转变写得生动有趣。
全诗就像一组动态镜头:先给舞者身姿特写,再拉远展现集体歌舞的热闹场面。通过新旧曲调的对比,既记录了当时苏州的娱乐风尚,也暗含对民间艺术生命力的赞叹。语言明快,像民歌一样朗朗上口,读来仿佛能听到当时的丝竹之声。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