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云堂为淮西李仲良赋
生逢兵革离乡邑,故家门巷儿时忆。垄上苍苔覆墓田,城西乔木连寒石。
每忆年年寒食时,轻烟冉冉落花稀。坟前斗酒无人酹,沙际残碑有字题。
漠漠长河孤鸟没,九泉路杳嗟何及。银雁秋沉落木黄,金蚕春暝寒泉碧。
漂泊缁尘几日归,故衣线断感春晖。终天一掬松楸泪,心逐孤云日夜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离乡的人对故土和逝去亲人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动人。
开篇直白交代背景:主人公因战乱被迫离开家乡,儿时记忆中的故园景象历历在目。田地里的祖坟长满青苔,城西的老树与冷硬的石头相连,这些具体景物勾勒出荒凉萧索的画面。
中间部分通过寒食节(传统扫墓日)的细节展开思念:本该祭奠亲人的时节,如今坟前无人洒酒祭拜,只剩残缺的墓碑依稀可辨文字。用"孤鸟没入长河"的意象,表达对阴阳两隔的无力感。金银器皿(银雁、金蚕)在春秋更替中沉寂,暗示时光流逝而思念永恒。
最后四句是情感爆发点:漂泊异乡的游子衣衫褴褛,就像断线的风筝。每当想起亲人,泪水就像松树楸树(墓地常见树木)上的露水不断滚落。那颗思乡的心,始终追随着天边的孤云飘向故乡,日夜不息。
全诗妙在用具体事物承载抽象情感:青苔覆墓、残碑字迹、断线旧衣等细节,把思乡之情变得可视可触。最后"心逐孤云"的比喻尤其精妙,将无形的思念化作有形的飞云,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游子魂牵梦萦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