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陆巴西南龛石壁题诗图
文字如蚀尘,千秋几完美?安得石匣藏,不与造化毁。
陆生少负才,单鞭走万里。饥餐大剑松,渴饮桔柏水。
郁勃蟠寸胸,幽天逊奇诡。肯为琐屑鸣,因人受桡骫。
剑门一握青,临江束孤苇。犄角玉台山,窅然动莲橤。
生携三尺锄,摩云斲龙觜。何愁落叶风,身轻与同委。
长飙过南岷,流雁渺可指。俯惊白帝猿,结巢七盘底。
缒壁悬藤舆,刨烟出青砥。蘸墨作巨书,和之石中髓。
嗟哉古名流,鸿章擅琦玮。纸败无片存,况多兵燹燬。
独此不灭光,山川共㟪𡾊。呵以蚕丛神,未许狎夔鬼。
至今新苔痕,时拂琪树蘤。可怜王子乔,缚骭尚芒履。
虱处峥嵘天,看彼白日驶。太寥无岸崖,百年究何俟?
岂胜褦襶人,抱椽到没齿。穷骨难改镌,高名亦糠秕。
披图成此诗,吾还感封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陆巴的才子在石壁上题诗的传奇故事,表达了对艺术永恒价值的思考。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思考(前4句)
诗人提出一个深刻问题:文字如同被岁月侵蚀的尘埃,经过千年还能保持多少完美?他幻想能把文字藏在石匣里,避免被自然力量摧毁。这反映了人类对永恒的渴望。
2. 陆巴的传奇(5-28句)
用生动画面描绘陆巴的冒险:他年少有才,独自远行,靠吃松针、喝江水生存。在剑门山和玉台山之间,他像仙人般挥舞锄头在云间刻字。这段充满神话色彩,把文人创作比作神仙行为。
3. 艺术永恒(29-36句)
通过对比说明:古代名流的纸本文稿早已毁于战火,但陆巴刻在石壁上的字却与山川共存。诗人用"不灭光"形容这些石刻,说连山神都保护它们不被鬼怪破坏。
4. 人生感悟(最后12句)
转向现实思考:像王子乔这样的仙人也要穿草鞋生活,人在天地间如同虱子般渺小。诗人感叹人生短暂,虚名如糠秕不值一提,但创作("披图成此诗")能对抗时间的洪流。
全诗魅力在于:
1. 把文人题字升华为与自然对话的永恒艺术
2. 用神话意象(龙觜、蚕丛神)让平凡创作充满奇幻色彩
3. 最后回归现实的对比,突出艺术超越生命局限的力量
核心思想:在短暂人生中,真正的创作能打破时间枷锁,获得比虚名更持久的价值。就像陆巴的石刻,历经沧桑仍能与山川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