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估悼同行刘客

巴西估,嗟何苦。
大妻生大儿,随娘住陇西。
小儿随小娘,巴西爷自将。
八月卖茯苓,携儿下金陵。
痁痢六月归,埋骨芜湖汀。
爷年六十九,儿年十三四。
不知异母兄,肯念同爷弟。
买棺不必贵,买贵伤儿财。
费少用或多,剪纸烧钱灰。
魂灵报汝母,先归滟滪堆。
儿归来,儿归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悲伤的父子故事,用白描手法展现了底层百姓的生存困境和亲情羁绊。

全诗以"巴西估"(一位巴西商贩)为主角,通过三个层次展开:
1. 破碎的家庭:前六句交代人物背景——大儿子随原配住在陇西,小儿子跟着后妈,老父亲独自带着小儿子在巴西生活。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个妻离子散的家庭。

2. 生死旅程:中间八句像纪录片般记录悲剧过程。父亲带着小儿去南京卖茯苓(中药材),结果孩子染上疟疾痢疾,六个月后死在芜湖江边。59岁父亲和13岁幼子的年龄对比,凸显"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残酷。

3. 凄凉的嘱托:最后八句最催泪。父亲叮嘱孩子亡灵:不用买贵重棺材(穷得连丧事都要精打细算),烧些纸钱就好,还让孩子给生母带话("滟滪堆"指长江险滩,暗示母亲可能已逝)。反复呼喊"儿归来"的结尾,像招魂又像哭嚎。

这首诗的震撼力在于:
- 数字的力量:具体年龄、时间(八月出发、六月死亡)让故事更真实
- 对比的残酷:卖药材求生却送命,父老儿幼的年龄差,异母兄弟的亲情隔阂
- 克制的悲痛:没有华丽辞藻,连悲伤都透着穷人的节俭("买棺不必贵")

它像一幅古代版的"民生纪实",让我们看到在医疗落后的年代,普通人为谋生付出的惨痛代价,以及中国式家庭复杂的亲情网络。最后父亲对亡儿的声声呼唤,至今读来仍令人心碎。

王叔承

王叔承(1537—1601) 明诗人。初名光允,字叔承,晚更名灵岳,字子幻,自号昆仑承山人,吴江人。喜游学,纵游齐、鲁、燕、赵,又入闽赴楚。叔承以其无礼贤下士之实意,赋诗离去。又客大学士李春芳家,嗜酒。春芳有所纂述,常醉卧弗应,久之乃请其归。太仓王锡爵是其布衣之交,对三王并封之议,遗书数千言规劝之,锡爵为此叹服不已。其诗为王世贞兄弟所推崇。曾纵观西苑园内之胜,作汉宫曲数十阕,流传于禁中。著作有《潇湘编》、《吴越游集》、《宫词》、《壮游编》、《蟭螟寄杂录》、《后吴越编》、《荔子编》、《岳色编》、《芙蓉阁遗稿》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