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风台送李舍人

芒砀龙气去复来,长风万里黄云开。
手提三尺视六合,酒酣独上歌风台。
大风之歌何壮哉,樽前洒泪数行下。
当时听者翻悲哀,沛中小儿解击鼓。
不见干戈见歌舞,三户丘墟已灭秦,两生制作空逃鲁。
君王自信材且武,衣冠士人弃如土,大风之歌竟何补。
李侯自是江东儒,壮年挟策事明主。
平生慷慨心好古,亦欲南游吊徐楚。
是时朝多贤俊臣,坐令四海无兵尘。
礼乐成俗忠孝敦,君亦还家怀老亲。
君归试问荆与榛,岂无儒硕遭沈沦。
丈夫勋业共努力,君今岂是江湖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刘邦唱《大风歌》的故事,但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开头用芒砀山(刘邦起兵之地)的龙气象征帝王之气,说刘邦手提宝剑、酒后登台唱《大风歌》的豪迈场景。但马上转折:这么豪迈的歌,为什么唱的人和听的人都哭了?因为刘邦虽然靠武力得了天下,但文化人(儒生)却被轻视,礼乐教化也没真正实现。

中间用对比手法:沛县的小孩会击鼓庆祝,但看不到战乱后的废墟;刘邦自信能文能武,却把读书人当泥土一样轻视。作者质问:《大风歌》再豪迈,对治国有什么用?

后半段转到送别朋友李舍人。说他是江东读书人,本想效仿古人游历徐楚(指刘邦故乡),但现在朝廷贤臣多、天下太平,李舍人可以安心回家孝顺父母了。最后激励朋友:现在荆棘丛生(比喻社会问题),很多人才被埋没,大丈夫要一起建功立业,你可不能只顾着隐居啊!

全诗妙在把历史典故和现实感慨融合在一起。表面写刘邦的故事,实际是提醒当权者:打天下靠武力,治天下要靠文化和人才。最后对朋友的劝勉,也透露出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