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南宋时期一位名叫孙公的官员,在国难时选择以死殉国的悲壮故事。
前两句说孙公明知会被烧死("甘蹈焚如祸"),却依然选择尽忠,这种忠诚令人感慨("论忠到此难")。三四句用画面感极强的描写:他的身体随着大火化为灰烬("身随一炬烬"),忠骨与被金人掳走的徽钦二帝一样饱含亡国之痛("骨并两宫寒")。
五六句转到对时局的批判:朝廷向金国求和是耻辱("和议中朝耻"),而像孙公这样的忠臣,如今只能长眠在破败的祖坟里("衣冠故垄残")。最后两句用对比手法:那些出使金国苟且偷生的人("冷山使"指使臣洪皓),反而能活着回到临安,这种反差更凸显孙公之死的悲壮。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忠臣之死与苟活者的对比)、意象运用("一炬烬""两宫寒"等)和情感递进(从个人殉国到批判时政),歌颂了忠烈之士的气节,也暗含对南宋朝廷软弱无能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