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谒陵次三江送行韵
初阳映雪暖欲蒸,千门瑞气通诸陵。
乾廷报本严奠扫,秩礼远自前王兴。
秋霜春雨意惨惨,奁香篚帛心兢兢。
高皇统天祀万世,奋自垅亩挥戟矜。
两都并建始文祖,鼎命重为诸孙凝。
传闻桥山初启邑,鸾舆玉趾几降登。
小臣何幸得将事,敢论暑雨仍寒冰。
经涂百里净如扫,舆夫踊跃夸力胜。
回龙小憩才半道,瞬息已睹洪仁灯。
入门弛担随所适,东寮西馆各有朋。
山僧频见头亦白,为我载演牛车乘。
寒光凌乱入窗户,起视海月摩空升。
瑶宫银阙自万古,虽有晦蚀无亏增。
嫦娥悄立如有恨,欲斩桂树嗟谁能。
斋居元不碍酬咏,公诗险语何层层。
磨崖拟刻永昭颂,挽断千仞寒谿藤。
乾廷报本严奠扫,秩礼远自前王兴。
秋霜春雨意惨惨,奁香篚帛心兢兢。
高皇统天祀万世,奋自垅亩挥戟矜。
两都并建始文祖,鼎命重为诸孙凝。
传闻桥山初启邑,鸾舆玉趾几降登。
小臣何幸得将事,敢论暑雨仍寒冰。
经涂百里净如扫,舆夫踊跃夸力胜。
回龙小憩才半道,瞬息已睹洪仁灯。
入门弛担随所适,东寮西馆各有朋。
山僧频见头亦白,为我载演牛车乘。
寒光凌乱入窗户,起视海月摩空升。
瑶宫银阙自万古,虽有晦蚀无亏增。
嫦娥悄立如有恨,欲斩桂树嗟谁能。
斋居元不碍酬咏,公诗险语何层层。
磨崖拟刻永昭颂,挽断千仞寒谿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至时节诗人前往皇陵祭拜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氛围和对历史的追思。
开头描写了初升的太阳照在雪地上的温暖景象,皇陵周围弥漫着祥瑞之气。诗人提到朝廷对祖先祭祀非常重视,这种传统从古代君王就开始了。秋霜春雨的意象暗示了时光流逝,而祭祀时的香火和贡品则表达了后人对祖先的敬畏之心。
诗中提到"高皇"(可能指明太祖朱元璋)从农民起义到建立王朝的历程,以及两座都城(南京和北京)的建设,展现了开国皇帝的功绩。诗人以"小臣"自谦,表达了自己能参与祭祀的荣幸,不论天气如何恶劣都心甘情愿。
后半部分写旅途中的见闻:道路干净整洁,抬轿的轿夫们精神抖擞。途中休息时看到了"洪仁灯"(可能是陵墓的灯火),到达后与友人相聚,看到白发僧人讲述佛经故事。夜晚月光透过窗户,诗人仰望明月,联想到月宫中的嫦娥和桂树,流露出些许惆怅。
最后诗人表示在斋戒期间也不妨碍吟诗作赋,称赞同行的"公"(可能指同行官员)诗才出众,甚至想在崖壁上刻下颂词来永远纪念这次祭拜。整首诗将庄严的祭祀活动与个人感受巧妙结合,既有对历史的敬重,也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