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怀旧的画面,通过今昔对比传递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传承的欣慰。
前两句回忆往事:诗人曾用"白沙翠竹"这样清新的意象为友人(李次侯)题诗,当时把他比作"凤雏"(幼凤),暗指对方年少时才华出众、前途无量。这里用凤凰比喻既显高贵,又带着长辈对晚辈的赏识。
后两句转到当下:八十年岁月流转,诗人一直保持着对友人的关注。如今在画像中欣喜地看到,老友身旁站着两位青年("双珠"指两颗珍珠,比喻友人的两个儿子),就像老蚌孕育出珍宝一般。这个比喻既幽默又温暖——把白发老人比作"老蚌",把优秀的后代比作"珍珠",既有岁月沉淀的智慧,又有新生命带来的喜悦。
全诗用简单的意象串联起时光长廊:从翠竹白沙的青春,到老蚌双珠的晚年,在平淡叙述中藏着对友情延续的感动。最妙的是"老蚌生珠"这个接地气的比喻,让跨越八十年的情谊显得格外鲜活有趣,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感受到生命代代相传的美好。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