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观音菩萨修行救世的动人画面,语言优美又充满禅意。
前两句用"大士"尊称观音菩萨,说她结束苦修后,随处开辟山洞作为修行道场。"果成"暗示修行圆满,就像果实成熟一样自然。
中间四句生动描绘了观音道场的景象:长江挡不住人间求佛的路,幽深山洞藏着修行玄机。夜晚石壁上凝结的钟乳石像千手观音的法相,春天山花把菩萨的纱衣染上色彩。这里用"五铢衣"(极轻薄的纱衣)和"千手相"的意象,既写实又充满宗教美感。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听到众生苦难的呼声,观音菩萨就会施展法力救济世人。"恒沙苦"用恒河沙数比喻苦难之多,"近畿"指京城周边,表示救苦的范围很广。
全诗通过山洞、石髓、山花等自然景物,巧妙烘托出观音菩萨慈悲济世的形象。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用诗意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宗教的庄严与温暖,展现了佛教艺术"寓教于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