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南行途中的感怀之作,通过描写地理位置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前两句"夏镇距徐方,徐关接凤阳"点明了地理位置,夏镇靠近徐州,徐州又与凤阳相连。这些地方都是战略要地,暗示了它们对国家的重要性。
中间四句用典故表达忧患意识。"玄夷书未授"指大禹治水时未得到玄夷族的治水秘籍,"苍水使相望"暗指治水任务艰巨。诗人借此比喻当前国家面临的困难,强调这些战略要地就像人体的咽喉一样关键,需要特别保护。
最后两句"三年道傍议,何日筑宣房"是诗人的感叹。意思是老百姓在路边议论了三年,什么时候才能像汉武帝那样修建宣房宫来治理水患呢?这里既有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也暗含了对当政者不作为的批评。
整首诗巧妙地将地理、历史与现实结合,用治水的典故隐喻治国理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改善民生的迫切期望。语言简练但意蕴深厚,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