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读了朋友杨承之描写王文成祠的诗后,有感而发写下的。全诗通过赞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功绩,表达了对"良知"学说的推崇。
前两句用比喻手法,说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像火炬照亮了百年黑暗,让迷途的人(岐羊)突然找到了方向。这里用"岐羊"比喻迷失的人,用"识乡"比喻找到人生真理。
中间四句赞美王阳明的两大功绩:一是传承儒家思想(道在斯文),二是平定叛乱(功馀我武)。"清朝砺带"形容他辅佐朝廷的功绩像磨刀石一样坚实,"圣庙牺樽"说他的学说像祭器一样永远流传。
最后两句回到现实场景:王文成祠所在的虔州(今江西赣州)是王阳明平定叛乱的地方,这里的江水见证了历史。"石齿自襄阳"可能是说江边的石头像牙齿一样排列,又暗指王阳明曾在襄阳等地建功立业。
全诗用典自然,把抽象的思想(良知学说)和具体的战功结合起来,既赞美了王阳明的文治武功,又突出了他思想的光辉。语言凝练但意境开阔,通过"火炬""岐羊""砺带"等生动比喻,让深刻的哲理变得形象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