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路过民族英雄黄道周(号石斋)殉国之地时写下的悼念之作。全诗通过对比手法,歌颂了忠义之士的气节,痛斥了变节者的无耻。
前四句用"精忠薄九霄"形容黄道周的忠诚精神直冲云霄,而"降臣蒙面"则活画出叛徒羞于见人的丑态。通过"义士同心不可挠"的坚定与"降臣无赖"的猥琐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感受到正义与背叛的鲜明对比。
五六句借景抒情:福建的山川因为英雄的存在显得更加崇高("卓荦"),而南京明孝陵的风雨却暗示着王朝的衰败。这里用地理空间的对比,暗含对气节长存而王朝易逝的感慨。
最后两句升华主题:将黄道周的学问比作难以企及的"绝学",称赞他是百年难遇的豪杰。"洞玑"原指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这里比喻黄道周深邃的思想如同精密的仪器般值得探究。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敬意——作者三度驻足英雄就义处,用山川的永恒衬托精神的伟大,让读者明白:真正的豪杰不会被历史遗忘,他们的气节会像福建的高山一样永远巍然耸立。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