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天明复书

一夕不饮酒,至晓不能眠。
无疮体自痒,若有虫啮然。
黠鼠肆侮慢,鸣斗窥馀饘。
书灯稍已暗,一萤窗隙穿。
我兴视星斗,行行空庭间。
□树寂无风,斜月□缺环。
寓此百馀日,寒迫暑已还。
门有索逋客,无日不烦□。
□是穷骨健,兼亦苦节坚。
比所读何书,高堂十七篇。
最□□服传,纂抄续残编。
此物付儿子,将来汝谨旃。
傥我寿七十,不过十二年。
人岂有不死,但有传不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失眠的夜晚,诗人通过生活细节展现了自己的清贫生活和坚韧品格。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失眠夜(前12句):
诗人整晚没喝酒导致失眠,身体发痒像被虫咬。老鼠嚣张地偷吃剩饭,油灯渐暗时一只萤火虫从窗缝飞进来。他起身看星星,在院子里散步,看到树木静止、月亮残缺。这些细节生动刻画了一个烦闷的夏夜。

2. 生活困境(中间6句):
诗人说自己住在这里三个多月,天气从热转凉。天天都有讨债人上门,日子过得窘迫。但他认为穷反而让人身体硬朗,也能磨练意志。

3. 精神寄托(最后8句):
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读书和儿子身上。他最近在读《礼记》,特别推崇其中的《服传》篇,正在续写残稿。他把这些文稿传给儿子,叮嘱儿子好好保存。最后坦然面对生死,认为人终有一死,重要的是能否留下值得传世的东西。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老鼠、萤火虫等日常事物,把失眠夜写得活灵活现
- 在困顿中展现文人风骨,穷而不堕其志
- 把读书写作视为超越苦难的精神寄托
- 最后对生死的豁达态度,体现传统文人的生命观

诗人通过一个不眠之夜,把生活窘迫、读书乐趣和人生感悟自然串联,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