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田间充满生机的画面,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童趣。
前两句写水声的热闹:田里的水洼高低错落,水声此起彼伏像在比赛谁更响亮;溪流欢快地奔涌,发出更热烈的声响。这里用"斗鸣""驩声"把水声拟人化,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活泼生命力。
后两句镜头转向一个可爱的小场景:一个小孩子倒捏着刚摘的青梅花,独自站在茅草屋檐下好奇地看着路过的行人。"倒撚"这个动作描写得特别生动,把小孩子顽皮天真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而"独立茅檐"的画面又透着一丝乡村生活的宁静。
全诗通过水声的喧闹与孩童的安静形成巧妙对比,既有大自然的热烈奔放,又有人间烟火的温馨恬淡。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把雨后乡村最普通的一个瞬间写得趣味盎然,让读者仿佛能听到哗哗的水声,闻到青梅的清香,看到那个憨态可掬的农家孩子。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