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黄公望江山胜览叠旧作题张宗苍仿画卷韵
昔命宗苍仿公望,固知得髓非得皮。
如何画就率成什,竟致数典翻斯遗。
笑予忘本寻其枝,阅十载乃重题兹。
徒观一气滔滔者,想见经营般礴写。
聚精毫芒以内乎,放意楮墨之外也。
耳疑三峡砰雷音,目延两岸森云林。
宇宙以来便有此,安容尘世论昔今。
此老南宗故高手,入室右丞谁曰否。
吴门契友惟懒瓒,抚卷叫绝开吟口。
当时卒业十岁馀,盖凑神来非坐须。
大江我亦浮三度,以画质之无不如。
湔氐遥源因忆诸,造化灵秀潜翊扶,小哉南昌带五湖。
如何画就率成什,竟致数典翻斯遗。
笑予忘本寻其枝,阅十载乃重题兹。
徒观一气滔滔者,想见经营般礴写。
聚精毫芒以内乎,放意楮墨之外也。
耳疑三峡砰雷音,目延两岸森云林。
宇宙以来便有此,安容尘世论昔今。
此老南宗故高手,入室右丞谁曰否。
吴门契友惟懒瓒,抚卷叫绝开吟口。
当时卒业十岁馀,盖凑神来非坐须。
大江我亦浮三度,以画质之无不如。
湔氐遥源因忆诸,造化灵秀潜翊扶,小哉南昌带五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欣赏黄公望的《江山胜览图》时写的感想,他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这幅画的赞叹和思考。
1. 关于模仿与创新
乾隆开头提到自己曾让画家张宗苍模仿黄公望的画,但发现模仿只能学到表面("得皮"),无法真正掌握精髓("得髓")。他反思自己过去太关注形式,反而忽略了画作真正的灵魂。
2. 画作的震撼力
诗中用生动的比喻描述画中景象:江水奔涌如三峡雷声("耳疑三峡砰雷音"),山林茂密如云雾缭绕("目延两岸森云林")。乾隆感叹这样的美景是天地自然就存在的("宇宙以来便有此"),超越了时间限制。
3. 对黄公望的推崇
乾隆称赞黄公望是继承王维("右丞")风格的顶级画家,提到黄公望的好友倪瓒("懒瓒")看到这幅画也会拍案叫绝。他说黄公望画这幅画用了十多年,不是靠死板作画,而是靠灵感的迸发("凑神来非坐须")。
4. 个人感悟
最后乾隆联想到自己三次乘船游长江的经历("大江我亦浮三度"),觉得画中的江山和现实完全吻合。他认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灵秀")暗中成就了这样的杰作,相比之下,人工的园林景观("南昌带五湖")显得渺小了。
全诗通过对比模仿与原创、画作与现实、人工与自然,表达了乾隆对黄公望画作"神似自然"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作为观赏者的艺术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