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书(丙戌)

十载居岭南,积书数十架。
兹为南诏行,安得全弃卸。
戚友可以别,此事岂能罢。
损之又损之,巳劳四牡驾。
儿曹复好事,丰碑载泰华(余请箧双碑以行)。
滇池虽控夷,内政颇清暇。
正宜理陈编,青镫坐清夜。
思书若无书,未免动嗟讶。
彼鲜藏书家,一瓻安所借。
琴鹤欲相随,莞尔可辞谢。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搬家时对藏书难以割舍的情感,以及书籍对他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第一段(前八句): 作者在岭南住了十年,攒了几十个书架的书。现在要去云南(南诏)上任,实在舍不得全扔掉这些书。亲戚朋友可以告别,但这些书怎么能放弃呢?只能不断精简行李,为此还专门准备了四匹马拉的大车。孩子们也来凑热闹,把两块大石碑也装上了车("泰华"指高大的石碑)。

第二段(后八句): 虽然云南是边疆地区,但当地政务清闲。正好可以整理旧书,在油灯下享受安静的夜读时光。想到如果没有书可读,那该多失落啊。那边没什么藏书家,想借书都找不到地方("一瓻"是借书的典故)。最后幽默地说:琴和鹤(象征文人雅趣)想跟着我一起去,那我就笑着接受吧。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生活化的场景(搬家、装车)展现文人对书籍的深厚感情 2. 通过对比(岭南/云南、有书/无书)突出书籍的重要性 3. 结尾的幽默感(琴鹤相随)让全诗显得亲切自然 4. 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走到哪读到哪"的精神追求

普通人也能感受到:作者不是把书当摆设,而是真正把读书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现代人离不开手机一样自然。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古今相通。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