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中行路难二首 其二

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庭,铜鞮杂虏寇长城。天子按剑徵馀勇,将军受脤事横行。

七德龙韬开玉帐,千里鼍鼓垒金钲。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

连营去去无穷极,拥旆遥遥过绝国。阵云朝结晦天山,寒沙夕涨迷疏勒。

龙鳞水上开鱼贯,马首山前振雕翼。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

百发乌号遥碎柳,七尺龙文迥照莲。春来秋去移灰琯,兰闺柳市芳尘断。

雁门迢递尺书稀,鸳被相思双带缓。行路难,行路难,誓令氛祲静皋兰。

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边关将士的艰苦军旅生活和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段(前四句)像电影开场一样,用"玉关尘色""铜鞮杂虏"的画面感,展现边关告急的紧张局势。天子拔剑、将军出征的场景,就像现在国家领导人下令、将领带兵抗敌的场面。

中间部分用一连串生动的边塞意象:
- "七德龙韬"到"寒沙夕涨"这几句,用豪华的军帐与艰苦环境形成对比,就像现代特种部队在沙漠中搭设高科技帐篷执行任务。
- "龙鳞水""马首山"这些比喻,把军队行进比作游鱼和飞鸟,既写出行军的气势,又暗示路途艰险。
- "长驱万里""分麾三命"展现将士们转战千里、屡立战功的英姿,类似现代军人获得多枚勋章的荣耀。

最后六句道出军人家庭的辛酸:
- "春来秋去"说时间流逝,"雁门迢递"写家书难至,就像现代军嫂长期见不到驻边丈夫的思念。
- 结尾的"行路难"重复强调,但将士们仍立志扫清边患,宁可战死沙场求封侯,也不愿贪图安逸。这种精神就像现代军人"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誓言。

全诗通过壮阔的战争场面与细腻的情感描写,塑造了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形象。最打动人心的,是写出了军人荣耀背后的真实代价——既有"千里鼍鼓"的热血,也有"鸳被相思"的柔情。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