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桥谒颍考叔祠墓作

颍桥临颍谷,纯孝忆封人。绕墓慈乌夕,缘祠蔓草春。

远游乖子职,明发愧天伦。菽水求无处,艰难万里身。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颍桥边拜谒颍考叔祠墓时的感慨。全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孝道的思考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前四句写眼前景象:站在颍桥边望着颍谷,想起古代那位以纯孝闻名的颍考叔。傍晚时分,慈祥的乌鸦绕着坟墓盘旋;春天里,野草沿着祠堂蔓延生长。这里用"慈乌"(古人认为乌鸦会反哺,象征孝道)和"蔓草"营造出庄严肃穆又带点荒凉的氛围。

后四句转入抒情:诗人说自己远游在外,没能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每当黎明时分想起这些就感到愧疚。现在连最基本的"菽水之欢"(指简单却温馨的孝养)都做不到,只能在这万里之外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最后两句特别打动人心,道出了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父母既思念又愧疚的复杂心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简洁的画面勾起读者共鸣,比如乌鸦绕墓、野草蔓生都是很形象的场景
2. 把古代孝子(颍考叔)和现代游子形成对比,突显了"忠孝难两全"的永恒困境
3. 语言平实但情感真挚,特别是最后"菽水求无处"的遗憾,很容易引发当代打工人的共鸣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