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寄岑参(参,南阳人。)
出门复入门,两(一作雨)脚但如(一作仍)旧。
所向泥活活(一作浩浩),思君令人瘦。
沈吟坐西(一作秋)轩(一作吟卧轩窗下),饮(一作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一作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一作漭)与川浸溜。
是节(一作时)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一作语),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一作洒)衣袖。
所向泥活活(一作浩浩),思君令人瘦。
沈吟坐西(一作秋)轩(一作吟卧轩窗下),饮(一作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一作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一作漭)与川浸溜。
是节(一作时)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一作语),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一作洒)衣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重阳节思念好友岑参时写的,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情的珍视。全诗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阴雨连绵的困顿生活,同时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开头四句写实景:诗人想出门却因大雨折返,双脚沾满泥泞。这种反复的日常细节,生动表现了连绵秋雨带来的不便。"思君令人瘦"直接道出思念之深,连饭都吃不好,日夜颠倒。
中间八句转向社会关怀:大雨毁坏了庄稼,百姓生计堪忧。诗人愤怒质问"谁能补天漏",用神话典故表达对自然灾害的无奈。接着用对比手法描写社会不公:权贵们还能勉强维持体面,普通百姓却已陷入困境。
最后八句回到重阳主题:菊花依旧盛开,但乱世中谁有心情欣赏?想到爱喝酒作诗的岑参,诗人遗憾不能共饮菊花酒。结尾"何由满衣袖"的感叹,既是对无法与友人团聚的惋惜,也暗含了对美好生活难以实现的伤感。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自然融合:一场秋雨既淋湿了诗人的衣襟,也淋湿了他忧国忧民的心。通过"想出门却出不去"这样接地气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大时代下普通人的真实困境。诗中既有"补天漏"这样宏大的理想,也有"采菊花"这样细腻的情思,展现出杜甫诗歌既厚重又温情的独特魅力。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