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奠于学和刘判官韵

忆昔未冠随亲庭,采芹曾挹泮水清。
仰高先圣空有志,逮壮才能脱白丁。
三釜及亲虽可喜,抗尘不复论书史。
旧游恍若一梦中,十载何期两来此。
惭无善政及邦人,况负平生道德心。
再瞻庙像直汗下,正恐不为神所歆。
朝来俎豆敬通灵,幸赖贤僚赞礼成。
更勤佳句愧盛意,敢与前贤齐令名。
词场自顾非元帅,白发星星徒满戴。
尚期君与振斯文,休嗟莲幕淹三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官员回忆自己成长经历、反思为政得失的内心独白,语言朴实却充满真诚。我们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少年求学记忆(前四句)
诗人回忆自己未满20岁时跟随父亲读书的经历。"采芹泮水"是用典故表示在学宫求学,那时虽然对孔子充满敬仰,但直到壮年才通过努力摆脱平民身份("脱白丁"指考取功名)。这里能看到一个寒门学子逆袭的艰辛。

2. 为官后的矛盾(中间八句)
当官后虽然能让父母过上好生活("三釜及亲"指俸禄养亲),但忙于政务反而荒废了读书。旧地重游恍如隔世,面对孔子像时充满愧疚——既没有造福百姓的政绩,又辜负了当初读书时的理想追求。"汗下""神所歆"这些词生动表现了他面对先贤时出汗紧张、怕得不到认可的心理。

3. 当下的感悟(后六句)
在祭祀典礼上,他感谢同僚协助完成仪式,但更惭愧自己写不出好诗篇配得上这场合。自称"非元帅"是谦虚说不是文坛领袖,白发已生却事业未成。最后两句特别动人:他鼓励年轻同事("君"指刘判官)要振兴文化,不要像自己这样在官场虚度三年("莲幕"指幕府官职)。

全诗亮点
- 用"恍若梦中"道出时光飞逝的怅惘
- "汗下""神所歆"等细节让心理活动特别真实
- 结尾的自我批评和对后辈的期许展现可贵自省
- 通篇没有华丽辞藻,就像长辈在坦诚讲述人生教训

现代启示
这首诗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个成年人的困境:年轻时满怀理想,中年时被现实裹挟,最终在自省中寻找救赎。诗人对学问的敬畏、对百姓的愧疚、对后辈的嘱托,至今能引发强烈共鸣。

0